俗语说“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下半句却令人心酸,少有人知!

很多人到中年才明白,有父母的地方才叫家。于是父母健在时每逢传统佳节,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赶回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团聚。

几世同堂,其乐融融,这大概也是做父母的一年之中最心心念念的心头事了。

老祖宗的俗语说:“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有父母在,家就在,远在异乡的儿孙才有了回家的念头。

其实,这句话还有更精华的后半句,谁听了都会心酸,感慨万千

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

 

父母若还健在,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在多高的位置都不会忘记生养父母和成长的故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文化和乡土情怀,任谁都无法割舍。

有父母在,我们就还是个孩子。家对于我们还是一个避风港,当回到熟悉又陌生的老屋,仿佛又回到了兄弟姐妹嬉戏打闹、全家欢声笑语的时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时候,同在一个屋檐下玩耍,同在一个锅里吃饭,没有生活的压力和烦恼,只有童年的天真和幸福,回忆里都是甜蜜,所以回到家就像卸下所有包袱一样,畅快无比。

有父母在,维系兄弟姐妹关系。小时候我们和兄弟姐妹朝夕相处,也会有很多摩擦,即使父母不知道,过几天大家也就和好了。

但如果各自都有了小家庭,家里多了另一半,兄弟姐妹之间就缺了小时候的默契,甚至沟通不畅出现矛盾,这时候父母出面调停一下,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因为无论关系多差,矛盾多大,父母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兄弟姐妹的感情由于距离越来越淡,但始终有父母这根线牵扯着,所以大家还是逢年过节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饭。

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亲戚

 

随着父母相继离世,兄弟姐妹走动少了,关系自然会疏远。

没了父母调和,矛盾浮出水面。老人是家里的一个宝,父母在的话,家里仍有凝聚力,虽然各人都有性格,但碍于父母情面,大家都会收敛。

但如果父母不在了,矛盾就会浮出水面,本来孩子多的家庭,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人性是自私的,对父母的不公平的怨念,这时候就会转嫁到对兄弟姐妹的埋怨。

因此,有些子女在父母的丧事上就开始因为利益分配大打出手,老人尸骨未寒但兄弟却胜似仇人。

兄弟姐妹过得有好有坏,多了顾忌。彼此成家后,大家的日子过得如同手指一样,有长有短,长期以后,心态就不一样了。

有句老话讲:人穷莫走亲,位卑莫劝人。条件不好的不好意思去走动,免得人家以为是想沾光;条件好的也可能看不上条件差的,觉得拖后腿。于是谁也不理谁,关系越走越远。

一旦没了父母这层凝聚力,圆心没了,家庭的“圆”也就不存在了。

一辈亲二辈表三辈不了了

 

第一辈一母同胞,大家还是感情很亲近,无论父母是否还健在,最起码大家都当亲戚。

到了第二辈,感情基础都在,还有走动,但第一辈去世后,关系就很淡了,红白喜事露个面。

第三辈如果没有交集,那就完全不来往了,就算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认识。

在这其中,也有一些家族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而疏远感情,但这毕竟属于极少部分人,大部分兄弟姐妹的后代,还是因为没有精力维护感情而分道扬镳,这就是令人唏嘘的地方。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也是教育我们父母在的时候珍惜亲情、孝顺父母,多让老人开心快乐,子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还你一个开心快乐的晚年。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63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