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三春打虎。
佳句
2025年小寒时间
1月5日
腊月初六 星期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但却未达到极至。
此时,生气闭蓄,阴冷异常,最易生病。
养生当以防寒补肾为主,敛藏精气,固本培元。
唯有顺应节气,养护好身心,才会成就明日,静待来年花开。
今日小寒,将最新的养生秘诀送给大家,惟愿身体无恙,温暖过冬。
1.暖头
头部乃是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为充足旺盛之地。
头部血管密集,热量易散发。
若是受寒,轻则身体里的阳气就易散失,重则罹患各种疾病。
小寒时节,外出时,要注意头部保暖,最好戴上帽子、裹上围巾,以防寒气入侵。
2.暖脚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由脚下生。”
脚有诸多穴位,高达两百有余,被誉为人体的小心脏。
足部距离心脏最远,供血较少,在寒冷的冬季,最易手脚冰凉。
在平时,要穿着保暖性较好的鞋袜,若是鞋底过薄,可多垫两双鞋垫。
在睡前,最好加入适量的姜汁泡泡脚。
不仅能够散寒解表,也可温补阳气。
但脚部有破溃或是对姜过敏之人,一定要慎用。
泡脚时间不易过长,十五分钟为最佳,温度不宜过高。
泡完后,可用力揉搓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
3.暖背
中医有云:“背为阳,腹为阴。”
背部是人体阳气循行的最大通道,统摄一身之阳。
可在冬日的正午,阳光最充足之时,适当晒晒后背。
但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温养背部,可通畅气血,温煦阳气,也可为身体扶正固本。
二、宜喝三茶,升发阳气
1.喝热茶:滋养暖胃
《本草拾遗》中有言:“茶为万病之药。”
饮茶,贵在养生,因四季而变。
冬季严寒,不再适宜饮用凉茶以及茶性偏寒的茶水。
相对来说,醇厚温和的热茶最为适宜,比如红茶、普洱熟茶、柑普茶等等。
但茶水浓度不宜过高,水温不宜过烫。
虽说不同的茶水,有不同的功效,但都可生暖驱寒,强身健体。
2.喝姜汤:驱寒祛湿
俗话说:“家有生姜,小病不慌。”
冬日,人体内极易积累寒气。
姜味辛辣,可渗透热量,是最便宜的驱寒保健食材。
适当饮用姜汤可温补阳气,固阳生阴,发散风寒。
若是单独饮用熬制的姜汤,滋味欠佳,可适量加入些枸杞、红枣等,缓解姜味。
但姜有发散之性,不可在夜间饮用,否则只会伤及肠胃,引发内热上火。
最好是趁着清晨身体生发阳气之时,煮一锅热气腾腾的姜汤来饮用。
3.喝米粥:健脾益胃
米粥,是餐桌上最为常见的美食,做法简单,老少皆宜。
在严冬里,喝些自己精心熬制的米粥,不止暖身,也暖心。
尤其是米粥上面浮起的一层米油,是米汤的精华,最为滋补,可与参汤媲美。
不管是红豆粥,还是大米粥,都可和中益脾,调节肠胃,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三、进补三样,藏肾护阳
1.黑豆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
黑豆,温热型的食物,是豆类之中的佼佼者。
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所含有的粗纤维,远超黄豆。
将黑豆与其他食材搭配,可磨成豆浆,也可做成黑豆粥和汤类。
常吃黑豆,不但能补充身体所需,还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体质。
2.菠菜
菠菜,被称为蔬中之王,是不可多得的药食两用的蔬菜。
医术里有记载:“菠菜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菠菜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含铁量乃是蔬菜里翘楚的存在。
既可为身体提供各种营养,也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促进食欲。
在冬季,多食用些菠菜,可滋补身体,延缓衰老。
3.海带
海带,被誉为长寿菜,是中国传统食疗珍品之一。
含有丰富的碘元素,能在身体产生热量。
食用海带前,一定要用水漂洗,但不可长时间浸泡,以防营养物质溶于水而大量流失。
不管是用来煲汤,还是用来凉拌,都风味绝佳。
冬季适量食用海带,可温补肾气,提高人体抗寒能力。
三忌
一、忌取暖过度
小寒时节,气温较低,阴寒极盛。
避寒就暖,保护阳气,乃是养生之要。
添衣加被是常态,但要把握个度,切勿过度取暖。
若是衣着过厚,室温过高,只会积热于内,致使阴气亏虚,虚火亢旺,伤及自身。
适度保暖,才可平衡体内阴阳,益寿延年。
二、忌情绪过激
中医认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冬季万物萧瑟,往往会使人心情低落,情绪失常。
情绪伤人,易伤及脏腑。
在平常,总是过喜过怒,气血上涌,对身体危害极大。
一则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二则会肝郁气滞,消耗肺气,增加心肺负担。
《素问》里写道:“心者,生之本也。”
遇事时,保持心态平和,养好心神,才是养生保健的良方。
闲暇之时,可静坐冥想,调神去燥,也可品茗赏花,爬山散步,以收心忘烦,养心忘忧。
三、忌运动过量
运动是把双刃剑,适量运动,可舒展身心,强身健体。
一旦过量,就会适得其反。
冬日,天寒刺骨,运动强度过大,轻则损伤肌理,重则大汗淋漓,损伤阳气,让寒邪趁虚而入。
在外出运动时,要选在温度较高、阳光充足之时,最好是在正午时分进行锻炼。
既可以沐浴日光,养护阳气,也还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每日的运动时长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内,以微微出汗为佳。
好的运动,是循序渐进,是量力而行。
恰到好处的锻炼,才会为健康助益良多。
三秘诀
1.合谷穴
合谷穴别名虎口,位于手背一、二掌骨之间,是全身反应最为敏感的穴位之一。
可用指尖轻压,每日可多次进行按摩,每次持续按压10秒左右,直感到酸胀感即可。
常按此穴,可清热解表,活血通络,促进血液运行,对调理身体具有积极作用。
2.劳宫穴
劳宫穴是掌中珍宝,位于手掌正中。
可用两手拇指交替按压;也可将两手抵住桌角进行按摩刺激。
但切勿选择过于尖锐的桌角,以免刺伤皮肤,每次按摩三分钟左右即可。
常按劳宫穴,可清心安神,调节心火,缓解失眠和疲惫。
3.丰隆穴
古人有言:“痰多宜向丰隆寻。”
丰隆穴被称为化痰第一要穴,位于小腿外侧
可用拇指指腹按揉三分钟左右,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
按摩力度要以柔为主,均匀且持久。
常常按摩此穴,可祛湿化痰,补益气血,对调和脾胃功能有极好的作用。
▽
花开花落,春去冬来,一年终章就此轮回。
小寒至,年关将近,在最冷的时节里,却也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纵使窗外寒风呼啸,却也挡不住温情的传递。
就像有人说的:“冬令进补,三春打虎。”
唯有收藏好这份秘诀,抓住养生的最佳时机,才能积蓄能量,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新的开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