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离异女”发现,容易离婚的女人,开口闭口都是“这几句话”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曾接触过8位离异女性。

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她们离婚的原因大多分为两种。第1种,遇人不淑;第2种,自身价值观有问题。

前者让人同情,而后者则令人唏嘘。

黛米·摩尔曾经说过:“婚姻不只是爱情,还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三观不合的两个人,无论一开始爱得多么轰轰烈烈,都难逃分道扬镳的结局。

为了婚姻的长久稳定,我们在选择另一半时,最应该考虑的不是爱情,而是价值观。

价值观有问题的女人,无论跟谁结婚,都难逃离婚的下场。而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会通过言语和行为得以表现。

那些价值观有问题的女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口闭口都是以下几句话。

抱怨别人的话

抱怨是人之常情,生而为人,总有不如意之处。

遇见奇葩之人,遭遇不平之事,抱怨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偶尔的抱怨无可厚非,可若是一个人习惯性抱怨他人,而从来不会自省,那么这个人将很难与他人相处,她的婚姻也注定不会幸福长久。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90%的抱怨行为都源于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因为被包裹在攻击性言语中而无法让对方识别

简而言之,喜欢抱怨的女人大多缺少沟通的能力。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她们希望丈夫能够参与共同育儿,渴望对方能够多关心自己,但却不会直接向丈夫表明自己的需求,而是通过极端的言语去攻击对方,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会让另一半幡然醒悟,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会导致两个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长期遭受抱怨的伴侣,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判断)活动被抑制,而杏仁核(恐惧中枢)激活频率提高。这直接导致双方陷入“抱怨→防御”的恶性循环,而非建设性对话。

更何况,负面情绪是有“感染效应”的。

研究表明,持续抱怨会使伴侣的皮质醇水平升高27%,引发慢性压力反应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婚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收支平衡系统。

当抱怨成为主要互动模式时,相当于持续从伴侣的“情感账户”中提款却不存款,最终导致关系破产。

物化自己的话

在过去数千年的封建时代里,女性从来没有被当成过一个独立的人,她们像爬山虎与兔丝花一样,只能依附于他人生活。

没有独立的能力,就会被他人所轻视;做了男人的附属品,就会被社会所物化。

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无非三种价值:资源价值,通过联姻,换取家族结盟;生育价值,通过生孩子来维系自己的家庭地位;美貌价值,供他人玩乐。

在那段黑暗的时光隧道里,女人活得没有尊严,甚至没有人权。

封建王朝被推翻,女人得以站起来,这对绝大部分女性而言都是莫大的福音。

她们努力读书,拼命工作,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价值,在婚姻中与丈夫并驾齐驱、相互扶持,活成受人尊重的个体。

可在新时代里,依旧存在一部分不愿独立,只想依附于男人,但却又不想被人轻视,反而想在婚姻中占据主动权的女人。

她们意图通过不断物化自己来控制男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以下几句话仿佛成了她们的口头禅。

1.“我以后要给你生孩子,要点安全感怎么啦?”

2.“我给你生了孩子,连个贵一点的包都不配拥有吗?”

3.“我是帮你们家传宗接代,你爸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她们将生育视为对男性的“恩赐”,而非自然生命体验,通过强调“牺牲”来获取物质补偿或道德优越感,潜意识中将女性价值等同于生育功能。

不可否认,女性在生育方面的确付出很多,母亲真的很伟大,值得人尊敬,但一个女人若是把“给你生孩子”挂在嘴边,一切就变味了。

她不仅从“母亲”的神坛掉落,而且还摧毁着家庭的根基,让原本稳固的家庭变得岌岌可危。

某情感机构数据显示,频繁使用此类话语的女性,婚姻满意度比正常群体低62%

2023年婚恋调查显示,37%的离婚案件涉及“生育价值物化”争议

经常说这种话的女人根本就没有将自己当成一个母亲,也没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而是将自己当成生育工具,把孩子当成讨好男人的工具。

物化自己的女人不会以平等的目光去看待自己和丈夫的关系,她们将生育当成天大的功劳,并想以此得到男人,乃至于整个婆家的感恩戴德。

若是他们无法让她满意,她就会心生怨恨,对这段婚姻关系感到不满,家庭矛盾一触即发,家庭摇摇欲坠。

伤人的话

不会好好说话,一开口就是难听的言语。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只在乎自我情绪的发泄。若是与人发生口角,恶毒的语言便成了最强的利器。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女人存在,她们仿佛带着矛和盾生活,时刻做好作战的准备,却又对他人保持最强的防备,即使在婚姻中也不例外。

她们喜欢贬低否定指责伴侣,既不会好好沟通,又不会在意对方的情绪。

对于绝大部分男人来说,跟这样的女人生活在一起都是一种慢性折磨。

他们感受不到丝毫的幸福,留给他们的只有漫长的折磨。

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言语会在大脑中引发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反应

而当负面情绪达到顶峰时就会产生自救反应,潜意识里想离开让自己痛苦的环境。

Gottman实验室研究发现,夫妻消极互动与积极互动比超过1:0.6时,离婚概率达81%。出口伤人的婚姻中此比值普遍超过1:0.3,是健康婚姻的7倍

尖锐而伤人的语言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没有人能在一段持续被伤害的关系中长久生存下去。

说到底,生活不过是一种因果关系。

有人幸福,有人痛苦;有人顺风顺水,有人不堪磨难。

人们习惯性将个体差异归因于命运,却不愿反思自己的问题,这才是生活不幸的真正原因所在。

正视自我,反思过错,你也能在生活的因果之网中,寻得幸福的丝线,编织出属于自己的锦绣人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