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不起眼的小黄花,竟是止咳化痰降逆的宝贝

夏末秋初,在公园、路边或野地里,常能看到一丛丛或零星开放的黄色小花,形似小菊花——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中药材旋覆花。它善于止咳化痰、降逆止呕,就连《甄嬛传》中的“旋覆花汤”也有它的身影。

旋覆花历史悠久,药效独特,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在古代医典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常是诗词歌赋中的主角。

它是菊科旋覆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金佛花、金佛草、金钱花、六月菊、驴儿草等。植株高约30–70厘米,茎直立,有时带紫红色,基部偶见不定根。叶互生,形态多样,从椭圆形到披针形,边缘有疏齿或全缘。它的多个头状花序在枝顶排列成伞房状或圆锥状的复花序。每个头状花序呈金黄色,外围为一圈舌状花,中间为管状花,整体形如小铜钱,故也得名“金钱花”。关于舌状花与管状花的不同作用请参见之前文章紫菀——开在秋日的紫色记忆。

旋覆花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耐贫瘠,多野生于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及田埂上。

旋覆花传统中药材。其入药的主要部位是其干燥的头状花序,通常在夏、秋花季采收,除去杂质后阴干或晒干入药。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主要功效包括:

降气化痰:用于咳嗽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闷;

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嗳气、心下痞硬;

行水消肿:能利水除湿,清除五脏寒热。

中医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说,意指大多数花类药材药性升散,而旋覆花独能降气逆,善降肺胃之气,故常用于治疗气逆或痰湿内停之证。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汤(治胃虚痰阻气逆)和《金匮要略》中的旋覆花汤(治肝者及半产漏下)。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花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炎等作用。

旋覆花常与代赭石、半夏等配伍,如旋覆代赭汤,治胃气上逆之症。因其带绒毛,煎药时宜用纱布包煎,以免刺激咽喉。

 

它的根也可入药在某些地区作草药使用,有时会称为“旋覆花根”或“金沸草根”,味咸,性温,具祛风湿、平喘咳、解毒生肌之效,常用于风湿痹痛,喘咳,疔疮等症。内服常煎汤,也可捣烂外敷。

 注意:其根有一定毒性,内服需谨慎,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孕妇慎用。

其幼嫩茎叶可食用。

花名“旋覆”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北宋寇宗奭称其“花繁茂、圆而覆下”,故得此名;李时珍也认同此说,并补充描述其叶似大菊、花香胜菊。

其它别名也各有来历:

金沸草:全草入药时的名称,出自《神农本草经》;

金钱花、滴滴金:因花色金黄、形如铜钱;

盗庚:出自《尔雅》,李时珍释为“夏开黄花,盗窃金秋之气”;

六月菊、夏菊:因花期在农历六月,可持续至深秋;

润笔花:传说诗人郑荣梦女子赠金钱曰“为君润笔”,醒来得此花,故名。

旋覆花因其形态与色泽,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

唐代罗隐《金钱花》:“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借花讽刺权贵贪婪;

唐代皮日休《金钱花》:“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诘问其能否济世;

宋末元初方一夔咏其“一串金铺簇碧丛”,愿“收入公门药笼中”。

它也出现在流行文化中,《甄嬛传》中的“旋覆花汤”,源自《金匮要略》,由旋覆花、葱、新绛(一种古代药物,后世常以茜草或红花代用)煮成。

此外,旋覆花还可用于食疗蒸鸡蛋羹,可缓解胃酸过多、嗳气呕吐;煮粥,适于咳喘痰多、胸膈满闷者;泡茶,具理气、温中、化痰之效。

 使用注意:因其性偏温散,阴虚劳嗽、津伤燥咳或风热燥咳者慎用。入汤或茶时建议纱布包煎,防绒毛刺激咽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7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