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消,消积食的珍贵药材,看到了一定要认识一下。

如果在山野间你见到一种心形叶片相互对生、缠绕于灌木丛间的藤本植物,秋季结出纺锤形果实,那么你遇见的很可能就是被誉为”消积圣药”的隔山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味神奇的中草药。

眼前这种攀援生长的植物正是隔山消(学名:Cynanchum wilfordii),为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仔细观察它的茎蔓左旋缠绕,叶片宽卵心形,较常见藤本植物的叶片更为肥厚,表面透着革质光泽。植株可延伸数米,每逢夏季,叶腋处便绽出黄白色伞形小花,秋日结果时,枝头垂挂的纺锤状果实别具特色。

最值得留意的是它地下的块根——外皮呈深褐色,内部却洁白如玉。这与它的别名”白首乌”的由来相得益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隔山消虽然是一种珍贵药材,但其使用需要经过专业炮制,切不可随意采挖食用,以免因误用而造成不良后果。

隔山消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块根上。每年秋后经霜,待地上部分枯萎时,便是采挖的最佳时节。采挖后除去须根和泥沙,洗净切片晒干,便成药材。其质地坚实,断面白色具粉性,散发着特有的甘苦气息。

在中医理论中,隔山消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消食、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小儿疳积等消化系统疾病,外用还可治疗疮痈肿毒。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主治积滞,消食化气”,足见其消积功效之显著。

为什么得名”隔山消”?民间传说其消食之力极强,甚至能”隔山消积食”,虽为夸张之辞,却生动体现了其消食导滞的功效。

这味药材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的山谷林缘、灌丛中。不同地区对其称呼各异:有的叫它隔山撬,形容其强大的疏通之力;有的称白首乌,因其块根形色似何首乌;还有的地方叫它牛皮消、一针线等。

朋友们,在你们的家乡是否也曾见过这种植物?你们那里又叫它什么名字?是否还了解它其他的药用价值?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5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