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鸟”不让养了,这是破坏传统文化?

因为这位网友平时三观挺正,如果是极端人物,我绝不费口舌。

▲“四大笼养名鸟”之百灵

先说什么是四大名鸟。所谓四大名鸟是指传统中的四种饲养最多的笼养鸟,它们分别是百灵、画眉、绣眼和靛颏。好在这“四大笼养名鸟”大连地区都多见,因而我对它们有较深入的了解。

▲“四大笼养鸟”之百灵

百灵包括百灵、三趾百灵、角百灵等多种,其中大连多见的是百灵(凤头百灵)和短趾百灵。而人们笼着最多的是凤头百灵。百灵是大连的冬候鸟,每到了深秋至冬季,在面积较大的荒草地中便会栖息着许多百灵,它们十分机警,当发现天敌或人类在周边时,会躲藏到枯草丛中,当天敌靠近,便会一飞冲天。因而百灵虽然多,近距离欣赏它们的机会并不多。

▲“四大笼养鸟”之画眉

画眉是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的著名鸣禽,我首次于2004年在大连发现,但省鸟站张凤江老师提供的信息,该研究单位于2002年在做鸟类环志时就一次上网20只,说明画眉远在我发现前就在大连市区形成了较稳定的种群。而2006年至2011年,我在2号候鸟观察点对这片山林中栖息的一对画眉做了细致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连的画眉来自于哪里?饲养中逃逸。曾经处罚过一个专门贩卖画眉的鸟贩,其每年至少从南方贩运至大连500只,而画眉很聪明,在饲养中逃逸的现象很普遍,而大连的气候条件适合其生存,从而形成了野外种群。

▲“四大笼养名鸟”之画眉

绣眼鸟主要是指红胁绣眼。大连是红胁绣眼的主要迁徙通道,最多时经大连南北迁徙的红胁绣眼达二十万只+-(近年明显萎缩)。而暗绿绣眼则是近些年才发现,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野捕的红胁绣眼笼养不难,但笼养的红胁绣眼生命周期却很短,据对鸟贩调查,能够笼养4年的红胁绣眼很少,大多只能活23年。

▲“四大笼养名鸟”之红胁绣眼

▲近年来日益增多的暗绿绣眼

靛颏是指红喉歌鸲和蓝喉歌鸲,其中以蓝喉歌鸲为主。在大连见到红喉歌鸲的几率很高,如在候鸟观测站,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都能够见到(近年有萎缩趋势)。但蓝喉歌鸲的可见几率却低很多,这主要是因为蓝喉歌鸲迁徙期更适宜在湿地环境中的大片荒草丛中栖息。比如我们就曾经在庄河花园口收缴大量捕鸟网,并在网上解救了大量的蓝喉歌鸲。

▲“四大笼养名鸟”之红喉歌鸲

既然这四大名鸟并非罕见鸟类,为什么国家保护力度这么大?这正是因为它们是笼养名鸟,才更多的被捕捉贩卖,才更应该受到保护。有养鸟爱好者吐槽:养鸟文化传承了上千年也没见鸟少,怎么突然就不让养了?对这个问题你得用现实的眼光看。

▲“四大笼养名鸟”之蓝喉歌鸲

你知道以往是怎么捕鸟的吗?更远的不说,即使60年前我童年时代,那时的捕鸟网是蚕丝制成的,一小片网的价格就相当于一个四级工一个月的收入。在那个生活艰难的时代,有几个人会买一盘网捕鸟?而如今的捕鸟网则多是10×4米的尼龙网,不仅大还便宜,10年前清查市场时,一盘大网才5元,使得捕鸟的成本低了,捕鸟的收益提高了几倍。

▲近年来大种群的红胁绣眼种群日益萎缩

不仅是网便宜,而今更各种“高科技”也广泛使用。2012年去皮口湿地,收缴了一盘高1.5米长近100米的低网,是专门用于捕捉黄胸鹀的,同时还在一个捕鸟人搭的草棚内发现了丢弃的录音带,那是黄胸鹀的叫声录音带。不仅是声诱,还有食诱,具体手段不说了,这些恶劣的捕鸟方式往往会将一个上百只鸟儿的迁徙群一网打尽。

▲近年来秋季迁徙中的蓝喉歌鸲当年新生鸟的发现几率大幅减少

曾有一位养鸟朋友很不服气,他说:画眉已经人工繁殖成功了,怎么就不能养了?!我的回答是,凡是野外有种群的鸟儿即使人工繁殖成功了也不能放开贩卖和饲养。因为野捕的成本远低于人工饲养繁殖,一旦放开,必然有人以人工繁育为名进行野捕。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南方的那个“鸟王”,以繁育为名却大肆收购野捕雁鸭、天鹅,还有一个饲养培育恒河猴的,事实也是野捕收购。曾有朋友介绍,因为放开了大鲵人工养殖,使得野外大鲵近乎灭绝。

▲随着荒地减少,百灵的发现频率也在减少

202121日,国家将一些“三有保护”鸟类提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我曾经有些不解,就如红胁绣眼,仅路经大连南北迁徙就以10万计,何须提升保护级别?当我近年来在观察记录中发现该物种日益萎缩后,不得不佩服相关部门的远见。笼养野生鸟类是传统文化吗?是!但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值得继承。女性包小脚、男人留辫子也是传统文化,但那是文化糟粕。如果放弃笼养野鸟传统,走进大自然观鸟,是不是更美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3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